- 王精明;
以色素溶液的吸光度为指标,采用乙醇水溶液浸提的方法,对黑花生衣色素的提取条件进行研究。通过黑花生衣色素在不同的乙醇浓度、不同的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四个条件下进行单因素试验,运用对提取效果影响较大的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的三个不同水平进行正交试验。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黑花生衣色素的最佳提取剂是浓度为70%的乙醇,料液比为1∶50,温度为60℃,提取时间是120分钟。通过正交试验得到的最佳浸提条件为乙醇浓度70%,料液比1∶40,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90分钟,在此条件下,黑花生衣色素提取液的吸光度为0.575。
2011年03期 v.31;No.126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2K] - 戴霖昌;郑付芹;曹斌;刘桂林;
对松材线虫快速分离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松材线虫分离的最佳环境温度为25℃,分离液的最佳起始温度为30℃,在这一温度组合下松材线虫的溢出量最多,为第6h时的102条,12小时总溢出量为646条,线虫的最大溢出量在处理时间为4—6h时间段内,与在普通室温和常温清水中分离线虫所需的时间相比减少了近5个小时,这两个最佳温度的确定对于快速分离松材线虫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1年03期 v.31;No.126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 郦伟;
一个世纪以来,席卷全球的西方现代建筑与"极特殊,极长寿,极体面"的中国传统建筑之间始终存在一种难以调和的矛盾。一方面我们在建筑现代化进程中面临丧失中国传统特征的危机,另一方面我们在强调现代建筑"中国化"的过程中面临与世界现代化进程脱节的危机。当代中国对于"现代建筑中国化"与"中国建筑现代化"的探索依然处于进退维谷的双重危机之中。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建筑只有抛弃历史主义者对于变化与创新的狂热追求和新事物必然超越旧事物的"进化论"信念,在"神话的现实化"与"现实的神话化"过程中完成中国传统建筑的"古典主义化",才能彻底摆脱危机,走向永恒。
2011年03期 v.31;No.126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6K] - 胡超文;
以改革开放以来惠州的城市建设为样本,深入分析了当代中国建筑艺术的现代性主题中历史与现实的深层纠葛、强烈而模糊的身份认同以及高科技时代的地域文化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并将继续蔓延;中国宫殿样式转向景观建筑领域寻求突破并获得了广泛的传统身份认同,但这种影响也造成了对国家内部地域差异的忽视,阻碍了地域文化的挖掘和地域性建筑的发展;未来的建筑创作应该以尊重地方自然环境、生态特征并经济合理地运用有限资源为最后底线和根本原则,用建筑的艺术语言展现时代特征和民族精神。
2011年03期 v.31;No.126 5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1K] - 蔡仕谦;曾辉鹏;
通过对惠州水东街保育活化规划研究,探索东江建筑文化在城市发展转型时期的传承与超越的模式;从城市整体发展需求出发,探索惠州水东街骑楼文化传承与保育规划的原则;关注惠州水东街保育规划在体现社会公平,构建惠州水东街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等方面的有效性,关注公众参与的现实意义。
2011年03期 v.31;No.126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张昊;
拜物主义作为全球性消费主义的关联产物是当下中国社会的典型现象,当代中国城市建筑在消费社会前提下所引进的西方现代和后现代建筑样式也都打有明显的消费商品的标签。建筑作为崇高的容器,一旦沦为完全的商品,那么建筑便成为败坏的容器。精神信仰缺失、道德沦丧便是当下消费中国不争的事实。或许当下中国的城市建筑应肩负起作为中国未完成的精神信仰现代转换的媒介,推动国人精神信仰的重塑,中国城市建筑迄今的成败和可能的未来,最终或将以此作为建筑批评史上的重点。
2011年03期 v.31;No.126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 肖剑;蒋新国;
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以广东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为例,通过分析以举办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为契机而推动竞技体育发展的案例,论述了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竞技体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具体表现。
2011年03期 v.31;No.126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肖海婷;蒋新国;
本研究运用文献综述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分析广州经济及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举办亚运会对广州体育旅游业、健身娱乐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用品业等产业经济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以此研究为基础来推进广州及周边城市,甚至中国的体育产业化、高级化进程,并为广州市提升体育产业竞争力提供参考资料。
2011年03期 v.31;No.126 79-8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 潘胜;高宇飞;
红细胞在人体中的主要作用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它的形态和数量的变化是实现这一作用的关键。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不仅与年龄和性别的差异有关,还与环境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本文对在不同环境中运动对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产生的影响作一综述,从而对运动员或群众运动提出参考性意见。
2011年03期 v.31;No.126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黎伟军;林群霞;
本文根据金山湖体育馆和游泳跳水馆客观条件,结合国内体育赛事产业和体育场馆运营的现状,分析金山湖体育馆和游泳跳水馆周边经营环境和目标受众的体育消费需求,提出了金山湖体育馆和游泳跳水馆差异化经营策略。金山湖体育馆和游泳跳水馆的运营,须组建高效精干的运营团队、开发系统完善的赛事体系,重点做好体育培训业务,完善管理制度提供优质服务,立足公益开展全民健身,同时还需要科学培育体育场馆消费者群体,在养成体育赛事消费习惯等持续努力,奠定场馆的运营基础。
2011年03期 v.31;No.126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周丽红;李实;周红炜;韩冬妮;蒋新国;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惠州市务工型流动人口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阻碍务工型流动人口体育活动的主客观原因,提出解决对策,旨在为经济发达地区全民健身运动和谐发展提供参考。
2011年03期 v.31;No.126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 戴小涛;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从广东省大学生对体育品牌的选择与比较、认知、动机,情感,影响因素,等几方面出发,对大学生体育品牌需求心理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在分析。目的在于合理引导大学生体育消费,开发高校体育消费市场,为企业、商家扩大品牌知名度,正确设计体育品牌个性和营销策略提供依据。
2011年03期 v.31;No.126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邓玉新;刘晓辉;
通过文献综述与逻辑分析,针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面临的理论、政策、教育体制、学校体育、校外开展诸多困境进行探讨,指出了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开展的问题所在。
2011年03期 v.31;No.126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袁玉峰;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惠州市农民工体育健身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惠州市农民工参与体育健身的场所主要集中在宿舍或周边;排解压力和社交需要是其参与健身活动的主要动机;经济不允许、工作时间长、体育场地设施欠缺以及所在单位和社区健身活动的组织不力是影响惠州市农民工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因素。
2011年03期 v.31;No.126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范红英;
建立教师群体健康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对教师的健康预警和制定合理的健康标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提出从生理健康水平评价、心理健康水平评价和个人健康生活方式评价三个方面,建立教师群体的健康水平综合评价体系,这一研究对于缓解教师职业压力,解决心理问题以及确定合理的体检指标都具有现实意义。
2011年03期 v.31;No.126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